合欢树叶,受阳光和温度影响,羽叶昼开而夜合,故名“夜合”;花朵形似绒球,花丝散垂如马缨,故又叫“绒花树”“马缨树”;材质是做扁担的上佳材料,也叫“扁担树”。杜甫(712—770年)《佳人》里提到“合昏尚知时,鸳鸯不独宿”,“合昏”就是“合欢”。有美人孤寂中,见到鸳鸯双宿、合欢树开合,触景生情,兀自情伤黯然。

合欢叶为什么昼开夜合呢?原来,合欢叶柄基部细胞,在白昼和黑夜,会因光红强弱、温度高低的变化,使细胞吸水或放水,因此膨胀或收缩,使其展开或闭合。
据传虞舜南巡九嶷山(今湖南宁远县)而亡,娥皇、女英二妃遍寻湘江而未见夫君,终泪尽而死。后来,二妃的精灵与虞舜的精灵“合二为一”,化为了合欢树。合欢花瓣如丝,一蒂所出,丝丝皆指同心。如同情丝万缕,难怪被爱情中人称为“同心花”。真可谓是“树为‘合欢’,花结‘同心’”。自此,古人吟咏爱情,常取此树为比兴,以合欢树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,也就有在宅第园池旁栽种合欢树的习俗,寓意夫妻恩爱,家人和睦。

传说晋时“竹林七贤”之一的嵇康(223—263年),就特别喜爱合欢,曾在宅舍前遍植合欢树,并常与友人于树下纵酒吟诗,不怨无忿,乐以忘忧;在他所编著的《养生论》中,就有“合欢蠲【juān,除去】忿,萱草忘忧”这般的评语,其义是食用这2味药膳能够起到让人欢乐、解除忧烦的作用。倘若能在宅第园池间栽种合欢树,定能令居者心平气和、消怨合好。欲免除人之岔,则赠以合欢。

清人李渔(1611—1680年)《闲情偶寄》有言:“此树朝开暮合,每至黄昏,枝叶互相交结,是名‘合欢’”。清康熙(1661—1722年在位)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子——词人纳兰性德(1655—1685年)的故宅位于北京后海北沿,现为宋庆龄(1893—1981年)纪念馆(西花园)和卫生部所在地。南楼前临水有2株合欢树,据说是纳兰性德亲手所植。他作有《夜合花》诗:“阶前双夜合,枝叶敷华荣。疏密共晴雨,卷舒因晦明。影随筠箔乱,香杂水沉生。对此能消忿,旋移近小楹”之后,忽然得病,七日便不治而亡。他的好友在祭文中说:“夜合之花,分咏同裁。”

成都人称合欢树为“芙蓉树”。为什么很多人把合欢讹称为“芙蓉”?或许是由于在很多文学作品中,还把合欢称为“拂绒”。“拂”是甩动、摆动的意思,“绒”和“缨”指的是像红缨一样的合欢花;“拂绒”“拂缨”表现的就是合欢花在风中摆动的样子。所以当需要把“拂绒”“拂缨”书面表达出来的时候,人们就想当然地写成“芙蓉”了。合欢花开时,恰逢六月天,此时,校园即将毕业的学子们都会齐聚于合欢树下照毕业留念照片,因而,合欢树又有个别号叫“毕业树”。原本寓意欢聚的合欢树转眼又成了分离的象征!此时再凝视那盛开的合欢花就会略带些伤感了。人世间,欢聚总是短暂的,分别却是必然的。